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出处:fun88网
时间:2007-11-16
「内容提要」作者对软实力的理论特征进行了抽象概括,提出了其"非契约性交换"的特征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并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出提升对"人"的认知程度在构筑国际形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证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作者建议中国仍然需要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同时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制度化建设的战略在中国提升软实力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软实力;非契约性交换;净依赖;替代依赖;软实力形成过程
一、导言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展,"相互依赖"下的国际机制构筑思维日臻成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所谓的"软实力(soft power)"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协调政策中的新焦点。
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频频见诸报刊,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词语之一,但它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性内涵并没被明确化。由此而产生的所谓的"提升软实力"往往陷入一个经验主义的误区。比如,软实力的倡导者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价值观念产生憧憬、并以该国的先例为模式、企图达到该国的繁荣与开放水平"的"权力的第二个侧面".奈又把其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使其他国家感到魅力的文化资源;二是拥有使人向往的国家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获得尊敬的外交政策。这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这种企图通过来源解释软实力的做法不免带有循环逻辑之嫌,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欧美的"魅力"比在亚洲的"魅力"大得多等现象。如果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人民的伤害是该现象的根源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作为拥有全人类共识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
因此,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软实力",考察其根本来源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笔者在第二部分中对软实力的基本特征进行讨论,提出"软实力"的不可交易性及其替代依赖的理论假设;在第三部分通过实证比较,将理论假设实施量化证明;第四部分进行总结。
四、结语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软实力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实力所具有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同时提出了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也就是说,一国所具有的软实力的净强度不仅决定于另一国对该国的净依赖程度,还决定于另一国是否拥有替代依赖的手段。
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日本的软实力在欧洲地区远比在亚洲地区更具魅力,中国亦然。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构筑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来说,尤其是现任领导人(政治家)更应该积极地发挥构筑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
而对日本来说,国内虽然以和平主义意识占据主流,但正是因为政治家对历史问题的立场导致了其对亚洲国家软实力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软实力的提升是在发现、认知、参入和共鸣等四个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也会经过接触、扩大交流达到相互信任和尊重。
通过统计意义上的分析,我们还得知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在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方面得到较强的认知程度。
「关键词」软实力;非契约性交换;净依赖;替代依赖;软实力形成过程
一、导言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展,"相互依赖"下的国际机制构筑思维日臻成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式的所谓的"软实力(soft power)"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以及国际协调政策中的新焦点。
虽然"软实力"这一概念频频见诸报刊,逐渐成为人们熟知的词语之一,但它本身所包含的理论性内涵并没被明确化。由此而产生的所谓的"提升软实力"往往陷入一个经验主义的误区。比如,软实力的倡导者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的价值观念产生憧憬、并以该国的先例为模式、企图达到该国的繁荣与开放水平"的"权力的第二个侧面".奈又把其来源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拥有使其他国家感到魅力的文化资源;二是拥有使人向往的国家政治价值观;三是能获得尊敬的外交政策。这种"通过让他人做他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无疑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
这种企图通过来源解释软实力的做法不免带有循环逻辑之嫌,更无法解释为什么日本在欧美的"魅力"比在亚洲的"魅力"大得多等现象。如果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人民的伤害是该现象的根源的话,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作为拥有全人类共识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
因此,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软实力",考察其根本来源所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笔者在第二部分中对软实力的基本特征进行讨论,提出"软实力"的不可交易性及其替代依赖的理论假设;在第三部分通过实证比较,将理论假设实施量化证明;第四部分进行总结。
四、结语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软实力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软实力所具有的"非契约性交换"特征,同时提出了软实力的相对论关系。也就是说,一国所具有的软实力的净强度不仅决定于另一国对该国的净依赖程度,还决定于另一国是否拥有替代依赖的手段。
正是基于这种特征,日本的软实力在欧洲地区远比在亚洲地区更具魅力,中国亦然。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提高对"人"的认知程度是构筑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中国来说,尤其是现任领导人(政治家)更应该积极地发挥构筑中国国际形象的作用。
而对日本来说,国内虽然以和平主义意识占据主流,但正是因为政治家对历史问题的立场导致了其对亚洲国家软实力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软实力的提升是在发现、认知、参入和共鸣等四个阶段中逐步形成的,国家之间也会经过接触、扩大交流达到相互信任和尊重。
通过统计意义上的分析,我们还得知日本软实力主要来源于日本战后经济复兴,中国的软实力主要在改革开放和传统文化方面得到较强的认知程度。